学校首页

首页+

新闻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湖南日报|创新“四融四跨”模式,培养卓越翻译专业人才

发布人: 日期:2022年02月11日 17:11 浏览数:[]

转载《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2022-02-10)

 

翻译“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构建全方位改革开放新格局、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我国教育部于2006年批准试办翻译本科专业,标志着我国翻译人才培养正式进入专业化轨道。2011年,湖南工业大学作为湖南省首批翻译专业本科试办高校,开始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10年来,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围绕翻译人才培养中的重大问题开展深入探索和持续实践,创新构建了“四融”(即思政融贯、中西融汇、科际融合、理实融通)、“四跨”(即思政教育跨时空、素养培育跨文化、专业课程跨学科、实践训练跨场域)的卓越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四个转变”,即由育才为重向育人育才并重转变,由“厚外薄中”向“中外并重”转变,由单学科支撑向跨学科赋能转变,由重理论知识传授向理实一体培养转变,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坚持思政融贯,形成跨时空的思政育人格局,实现德才兼备

外国语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从专业思政高度统筹课程思政,创建“融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为一体”的课程思政体系,挖掘专业教学的国家意识元素,强化教学内容的国家意识融入,立魂塑品,引导学生立足本来、吸收外来,在开阔的国际视野中增强国家认知、强化国家认同、坚守国家立场,形成“专业成才、思政成人”的课程育人合力。切实提升课程思政的高度、广度、深度、效度,创建了课内课外同频共振、线上线下全线推动、理论实践有机贯通的多渠道、跨时空思政育人格局,形成了从“点”(单一课程)到“线”(课程思政群)到“面”(专业思政)的“三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培养德才兼具的卓越外语人才。

注重中西融汇,拓展跨文化素养培育路径,实现中外兼修

学院立足语言与文化的内在关系,实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双轮共驱,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和跨文化能力培养。在翻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开设《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与汉语写作》《英汉语言对比》《中国文化概论》《翻译中国》等课程。将《诗经》《楚辞》《红楼梦》等中国文学名著与《哈姆雷特》等英美文学名著列入学生经典阅读书目。在第二课堂中,创立了涵盖“阅天下”“译天下”等多个子系列活动的“跨文化·观天下”品牌,并打造了由跨文化交际等多个子项目集成的外语类专业共享型跨文化体验中心。引导学生践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文明互鉴理念,养成中外兼修的跨文化视野与胸怀。

推进科际融合,优化跨学科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通专兼具

学院立足翻译学科本色、学校办学特色和区域产业亮色,明确了通专兼具、分类卓越的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定位。在培养通用领域翻译人才的同时,创新“融专业特征与产业需求为一体”的人才培养路径,聚焦包装、动力、陶瓷产业需求,建立“翻译专业+产业方向”的特色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包装世界》《包装/动力/陶瓷翻译实践》《包装/动力/陶瓷口笔译工作坊》等专业导论和实践课程,形成跨学科课程结构;通过院院协作和校企合作,建立跨学科协同教学团队,联合编写了《包装材料英语》《包装设计英语》等教材。成立了中国包装行业语言服务中心以及动力、陶瓷语言服务协同创新基地等跨学科人才培养平台。推行辅修制,支持学生以专业组合添加的方式实现跨界融通和科际融合。

促进理实融通,整合跨场域的实践教学资源,实现知行兼举

学院立足翻译专业重实践的属性,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形成“语言技能综合实践→包装/动力/陶瓷口笔译实践→机辅翻译与翻译项目管理实践”的“全程贯通、进阶提升”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创立了“融多元主体和多维场域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机制:依托学校多学科协调发展优势和区域优质产业资源,组建了多学科联合、多主体协同的实践教学指导队伍;构筑了线上+线下、实体+虚拟、校内+校外的集成化、多场域实践教学平台;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整合产教资源,打造以专业链与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有机对接为特色、以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为重点的资源要素保障系统;与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合作企业共建了多个语言服务基地。引进翻译实训云平台、翻译公司时效项目、翻译行业专家,开展平台化、项目化、行业化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

经过多年的实践,该学院所创建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四融四跨”模式育人成效显著:翻译专业2019年入选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迄今为止湖南省高校中唯一入选国家一流的翻译本科专业建设点。

(张亚东 张冬梅 刘曼)


上一条:关于表彰湖南省社会科学奖获奖成果和专家的通报(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

关闭